十二时辰对照表,二十四小时对应的时辰

二时辰对照表,一个时辰对应2小时,子时23:00开始,又分为初、正各1个小时。

内容目录
[收起]

十二时辰读音

子(zǐ) 、丑(chǒu) 、寅(yín) 、卯(mǎo) 、辰(chén) 、巳(sì) 、午(wǔ) 、未(wèi)、申(shēn) 、酉(yǒu) 、戌(xū) 、亥(hài)。

十二时辰对照表

23:00-01:00子时子初23:00夜半又名子夜,12时辰的第一个时辰
子正00:00
01:00-03:00丑时丑初01:00鸡鸣又名荒鸡,12时辰的第二个时辰
丑正02:00
03:00-05:00寅时寅初03:00平旦又名黎明,是夜与昼的交替之时
寅正04:00
05:00-07:00卯时卯初05:00日出又名破晓、日始,太阳初升的时间
卯正06:00
07:00-09:00辰时辰初07:00食时又名早食,古时吃早餐的时间
辰正08:00
09:00-11:00巳时巳初09:00隅中又名日禺,临近中午的时间
巳正10:00
11:00-13:00午时午初11:00日中又名日正、中午,正午时分
午正12:00
13:00-15:00未时未初13:00日昳又名日跌,太阳偏西为日跌
未正14:00
15:00-17:00申时申初15:00哺时又名夕食,古时第二次进食的时间
申正16:00
17:00-19:00酉时酉初17:00日入又名日落,太阳落山的时候
酉正18:00
19:00-21:00戌时戌初19:00黄昏又名日夕,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时
戌正20:00
21:00-23:00亥时亥初21:00人定又名定昏、夤夜,休息睡眠的时候
亥正22:00

时辰对照表图

时辰对照图

十二时辰对照表

时辰的初、正

古时的人们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、寅初、寅正、卯初、卯正、辰初、辰正、巳初、巳正、午初、午正、未初、未正、申初、申正、酉初、酉正、戌初、戌正、亥初、亥正,恰为二十四时辰,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。

唐代后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“初”“正”两部分,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,每个时辰的起点叫做“某时初”或“某初”,正中点叫做“某时正”或“某正” “某半”,这就与现在的24时制一致了。

明末清初,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,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,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。人们将中西时间分别称为“大时”和“小时”。随着钟表的普及,人们将“大时”弃用,而“小时”沿用至今。

十二时辰对照表 123.5ikfc.com/12shichen/table.html

时辰的历史

远古时候,人们没有准确计量时间的工具,仅以太阳升降来判断时间的早晚,因此有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之语。

人们最初使用的是一种叫圭表的计时器。圭表是一种依靠计算日影长度来计时的工具,圭表由两部分组成,直立在地面测目影的标杆或石拄叫表,南北放置测量表影的刻板叫圭。

时间又被称为光阴,意即太阳在地土留下的阴影,“光阴”一词就和圭表有关系。

在圭表的基础上,人们又发明了日晷,还是以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。日晷由一根晷针和一个刻有刻线的晷盘组成。当太阳的方位变动时,晷针在晷盘的投影所指的方向也不一样。

古人根据长期的观察,确立了十二个时辰所对应的日影方位,并以此来判断时间。

碰到阴雨天如何计时呢?古人发明了漏刻。漏是指带孔的壶,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。漏刻是一种典型的等时计时装置,计时的准确度取决于水流的均匀程度。

【子时】夜半,23时至1时,又名子夜,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。

【丑时】鸡鸣,1时于3时,又名荒鸡,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。

【寅时】平旦,3时至5时,又称黎明、早晨、日旦,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。

【卯时】日出,5时至7时,又名日始、破晓、旭日,指太阳刚刚露脸,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。

【辰时】食时,7时至9时,又名早食,古人“朝食”之时,也就是吃早饭时间。

【巳时】隅中,9时至11时,又名日禺,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。

【午时】日中,11时至13时,又名日正、中午。

【未时】日昳,13时至15时,又名日跌、日央,太阳偏西为日昳。

【申时】晡时,15时至17时,又名日铺、夕食。

【酉时】日入,17时至19时,又名日落、日沉、傍晚,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。

【戌时】黄昏,19时至21时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,此时太阳已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

【亥时】人定,21时至23时,又名定昏,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,人定也就是人静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还一度流行过一种二十四时辰制,即以十二支四维八干合为二十四个表示时刻的名称。其中四维即方位,分别为东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,有时分别以卦象艮、巽、坤、乾表示,而八干分别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如此,二十四个时辰从北起顺时针就分别为:子、癸、丑、艮、寅、甲、卯、乙、辰、巽、已、丙、午、丁、未、坤、申、庚、酉、辛、戌、乾、亥、壬。

古代时辰制

十二时辰制:西周时就已使用,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,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二十四时辰制: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、正两部分,这样,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......依次下去,恰为二十四时辰,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。

十时辰制:出现于先秦,昼夜各五分。据《隋书·天文志》,昼为朝、禺、中、晡、夕,夜为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(后用五更来表示)。

五时辰制:其名称为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(早)食、宴(晚)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少还、铺时、大还、高舂、下舂、县(悬)东、黄昏、定昏。

百刻制: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,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。可能起源于商代,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,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、一百零八刻,几经反复,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,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。

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,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,一般地说,日出时可称旦、早、朝、晨,日入时称夕、暮、晚,太阳正中时叫日中、正午、亭午,将近日中时叫隅中,偏西时叫昃、日昳。日入后是黄昏,黄昏后是人定,人定后是夜半(或叫夜分),夜半后是鸡鸣,鸡鸣后是昧旦、平明——这是天已亮的时间。

古人一天两餐,早餐在日出后隅中前,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;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,这段时间叫晡时。

时辰之——刻

在古代中国还存在另一种计时制度——百刻制。

百刻制源于“滴水计时”的工作原理,古人是通过“漏刻”来实现的, “漏”是指计时用的漏壶, “刻”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计量单位,漏壶计时将昼夜分成一百刻。据《隋志》记载“漏刻之制,盖始于黄帝”,足见其出现之早。在机械钟表传人中国之前,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。

百刻制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,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,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,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,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.4分钟。漏刻以百刻分昼夜,冬至昼漏40刻,夜刻60刻;夏至昼漏60刻,夜刻40刻,春秋各50刻。

漏刻与圭表计时相结合,直接促成了日用计时和科学计时体制的建立。“滴漏”计时装置的发明,是古人向现代“科技”前进的一个重要标志。虽然“滴漏”的原理也是取之于自然,但是却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利用大自然计时的被动局面。虽然“滴漏”计时的精准度也比较粗糙,但是却远比“日影”和“圭表”强。日晷和圭表在阴雨天和夜晚无法使用,漏刻则是白天黑夜都能计时。

“百刻制”是我国最古老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,它是与12时制相平行的另一种计时制度,完全不考虑太阳的运动,是一种纯粹的人为时间单位,其划分较细,体现了中国古代计时制度向精细化发展。

时辰之——更

十二时辰中完全属于夜晚的有五个时辰,也就是俗称的“五更”,由此衍生了专门的夜间报时制度,即“打更”,以及专司 打更的职业“更夫”。

打更的制度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,一直到20世纪初才取消,那它是怎么来的呢?原来从汉代起,皇宫中就把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,按时更 换,叫“五更”,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,每更为一个时辰。 那时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,晚上很少有文化娱乐生活, 听到更夫的打更声,才判断时间,按惯例该做什么。

五更其时间对应如下:

一更天:戌时 19:00~21:00

二更天:亥时 21:00~23:00

三更天:子时 23:00~01:00

四更天:丑时 01:00~03:00

五更天:寅时 03:00~05:00

由此可见,所谓“四更造饭,五更开船”,相当于现在的 “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,3时至5时开船”。

又如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悟空道:‘师父昨日坛前对众相允,教弟子三更时候,从后门里传我道理,故此大胆径拜老爷榻下。’”便是让孙悟空在半夜11时至1时前去拜会菩提祖师。

古人说时间,白天说“钟”,黑夜说“更”或“鼓”。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,晨起(辰时,今之七点)撞钟报时,所以白天 说“几点钟”;暮起(酉时,今之十九点)击鼓报时,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。

夜晚说时间又有用“更”的,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,以点数报时。

时辰之——点

与“更”相同,“点”也是古人用于表示“夜”的计时单位,古人把“夜”分为五更,另外,又把每一“更”,分为了五“点”,古时候的一“点”,就约相当于今天的24分钟。

比如,“三更一点”,就大概是现在时间的晚上11点24分,“三更两点”,就大概是现在时间的晚上11点48分。

钟鼓楼授时,通常鼓声为更、钟声为点,古代城市实行宵禁,定时开门、关门,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,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重点关注,否则被关在城门外就回不了家了,于是衍生了一个词汇“晨钟暮鼓”。

十二时辰对照表 123.5ikfc.com/12shichen/table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