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皇帝顺序列表
清朝历代十二个皇帝其顺序如下:努尔哈赤(天命)、皇太极(崇德)、福临(顺治)、玄烨(康熙)、胤禛(雍正)、弘历(乾隆)、颙琰(嘉庆)、 旻宁(道光)、奕詝(咸丰)、载淳(同治)、 载湉(光绪)、溥仪(宣统)。
括号中为年号,严格意义来讲清朝共11位帝王,努尔哈赤是后来追封的先帝,当时还没有建立大清,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,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。
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,享国276年(从皇太极建立大清开始计算),从皇太极建立清朝开始共有11位皇帝,从清朝入关以后共有10位皇帝。
如果从清朝入关开始算,清朝统治全国268年,第一位皇帝是顺治。
从努尔哈赤开始到世界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止,清朝总共经历了十二任皇帝。
清朝的12位皇帝列表顺口溜:努尔哈赤皇顺康,雍乾嘉道咸同光,大清一共十二帝,末代宣统最悲伤。
清朝帝王分别是:清太祖努尔哈赤、清太宗皇太极、清世祖顺治、清圣祖康熙、清世宗雍正、清高宗乾隆、清仁宗嘉庆、清宣宗道光、清文宗咸丰、清穆宗同治、清德宗光绪、宣统帝溥仪。
通过对十二位帝王的简单分析,大致可以分为开国阶段,治国阶段,失国阶段。努尔哈赤,皇太极,顺治帝这三个帝王属于开国阶段;康熙帝,雍正帝,乾隆帝,嘉庆帝,这四个是属于治国阶段;道光帝,咸丰帝,同治帝,光绪帝,宣统帝,这五个是属于失国阶段。
清朝历代皇帝在位时间表
序号 | 皇帝 | 在位时间 | 年号 | 庙号 |
1 | 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 | 1616~1626 | 天命 | 清太祖 |
2 | 爱新觉罗·皇太极 | 1626~1643 | 崇德 | 清太宗 |
3 | 爱新觉罗·福临 | 1643~1661 | 顺治 | 清世祖 |
4 | 爱新觉罗·玄烨 | 1661~1722 | 康熙 | 清圣祖 |
5 | 爱新觉罗·胤禛 | 1722~1735 | 雍正 | 清世宗 |
6 | 爱新觉罗·弘历 | 1735~1796 | 乾隆 | 清高宗 |
7 | 爱新觉罗·颙琰 | 1796~1820 | 嘉庆 | 清仁宗 |
8 | 爱新觉罗·旻宁 | 1820~1850 | 道光 | 清宣宗 |
9 | 爱新觉罗·奕詝 | 1850~1861 | 咸丰 | 清文宗 |
10 | 爱新觉罗·载淳 | 1861~1875 | 同治 | 清穆宗 |
11 | 爱新觉罗·载湉 | 1875~1908 | 光绪 | 清德宗 |
12 | 爱新觉罗·溥仪 | 1908~1912 | 宣统 | 清宪宗 |
清朝皇帝在位时间表图片版
清朝皇帝之最
在11位生前合法在位的大清皇帝中,康熙皇帝玄烨在位达61年,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但乾隆皇帝弘历禅位后仍以太上皇身份“训政”,为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乾隆皇帝于嘉庆四年(1799年)驾崩,享年89岁,为中国史上最长寿的皇帝。
咸丰皇帝奕詝1846年被秘密立为储君,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。由于此后的同治、光绪、宣统等皇帝都只是傀儡,奕詝成为清朝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实权的皇帝。
宣统皇帝溥仪则是清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,仅在位3年。
清朝历任皇帝简介
一、清太祖努尔哈赤
清太祖努尔哈赤(1559年5月14日-1626年9月30日),爱新觉罗氏,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奠基者,在清朝历史中享有最尊贵的地位。清初“三祖一宗”之一,庙号“清太祖”,能够享有“祖”字的大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。
清朝建立后被追封为清太祖,主要成就有统一女真部落,创立八旗制度,建立后金政权。
努尔哈赤的在位时间为1616年2月17日-1626年9月30日,共10年225天。
二、清太宗皇太极
爱新觉罗·皇太极(1592年11月28日-1643年9月21日),努尔哈赤第八子,清初杰出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后金大汗、蒙古大汗、清朝开国皇帝。
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后,皇太极袭承汗位,改次年为天聪元年。
崇德元年,在盛京(今沈阳)称帝,建国号大清,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。
崇德八年,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前夕,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。
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,在位期间,注意发展生产,增强兵力,不断对明作战,确定满族族名,建立清国,为清王朝的确立和后来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主要成就两征朝鲜,灭察哈尔;建立清朝,促进满族封建化。
皇太极在位时间为1626年10月20日-1643年9月21日,共16年336天。
三、清世祖顺治帝
爱新觉罗·福临(1638年3月15日-1661年2月5日),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,皇太极第九子,出生于盛京永福宫,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。6岁继帝位,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,14岁亲政。清初满汉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极为激烈,而至顺治朝结束时,清廷击败了各种抗清势力,完成了全国的统一。
顺治帝天资聪颖,读书勤奋,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,审时度势,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,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,倚重汉官。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,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,警惕宦官朋党为祸,重视整饬吏治,注意与民休息,取之有节。但他少年气盛,刚愎自用,急噪易怒,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,转而消极厌世。
顺治十八年(1661年)顺治帝驾崩,终年24岁,遗诏传位第三子玄烨,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。
顺治帝的主要成就:迁都北京,整顿吏治,稳定秩序,统一全国。
顺治帝在位时间为1643年10月8日-1661年2月5日,共17年120天。
四、清圣祖康熙帝
爱新觉罗·玄烨(1654年5月4日-1722年12月20日),顺治帝第三子,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,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,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。
康熙少年时挫败了权臣鳌拜,完全夺回朝廷大权,开始真正的亲政,成年后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、沙俄的战争胜利,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,三征噶尔丹,并取得胜利,创立“多伦会盟”取代战争,联络蒙古各部,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,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,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,有学者尊之为“千古一帝”,康熙六十一年崩于畅春园,终年68岁,葬于景陵!
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,康熙也创下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的重大业绩,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——康乾盛世。这只是相对于弱清的“盛世”,虽然号称强盛,但是割地却从他开始——看似平等的条约《尼布楚条约》却是把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的失地条约。
康熙帝的主要成就:擒鳌拜、平三藩、台湾,亲征准噶尔,大败沙俄侵略军,发展经济。
康熙帝在位时间为1661年2月7日-1722年12月20日,共61年316天。
五、清世宗雍正帝
爱新觉罗·胤禛(1678年12月13日-1735年10月8日),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,康熙帝第四子,母为孝恭仁皇后,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,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,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,大力整顿财政,实行耗羡归公,建立养廉银制度等。
雍正是在康乾盛世前期——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。复杂的社会矛盾,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。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,高瞻远瞩,又惟日孜孜,励精图治,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,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,使“康乾盛世”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。
雍正七年出兵青海,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。改善秘密立储制度,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,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像康熙帝晚年诸子夺嫡局面。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。雍正十三年驾崩,葬清西陵之泰陵!
雍正帝的主要成就: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,推行改土归流、火耗归公等改革,设立军机处。
雍正帝在位时间为1722年12月27日-1735年10月8日,共12年285天。
六、清高宗乾隆帝
爱新觉罗·弘历(1711年9月25日-1799年2月7日),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,其在位六十年,禅位后又继续训政,做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,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,也是最长寿的皇帝。
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,他在康熙、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,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,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,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,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,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。
乾隆即位之初,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,务实足国,重视农桑,停止捐纳,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,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,乾隆帝向慕风雅,精于骑射,笔墨留于大江南北,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。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,他在位期间主持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共收书3503种,79337卷,36304册,其卷数是《永乐大典》的三倍。同时销毁对清朝不利的书记,明代档案,篡改书籍,《四库全书》说是修书,实则毁书,是中国文化一大浩劫。
但乾隆为人重奢靡,六下江南,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,并重用贪官和绅,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,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。嘉庆四年驾崩于养心殿,享年89岁,葬于清东陵之裕陵!
乾隆帝的主要成就:清朝达到全盛,开创“十全武功”,编著《四库全书》,较高的书法、诗文造诣。
乾隆帝在位时间为1735年10月18日-1796年2月9日,共60年114天。
七、清仁宗嘉庆帝
爱新觉罗·颙琰(1760年11月13日-1820年9月2日),清定都北京第五位皇帝,乾隆帝的第十五子,母孝仪纯皇后,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,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,对贪污深恶痛绝,他肃清吏治,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。
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。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,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,但没有(也不可能)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。
从嘉庆帝个人来说,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,对一大批"尸禄保位"的官僚只能警告,恫吓,最终徒呼奈何而已。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,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,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,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。
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,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。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,八旗生计、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,鸦片亦流入中国。清朝出现了中衰。嘉庆二十五年驾崩,葬于清西陵之昌陵!
嘉庆帝的主要成就:惩治和珅、整顿吏治,镇压白莲教乱。
嘉庆帝在位时间为1796年2月9日-1820年9月2日,共24年206天。
八、清宣宗道光帝
爱新觉罗·旻宁(1782年9月16日—1850年2月25日),原名绵宁,即位后改为旻宁。清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,嘉庆皇帝第二子,母为孝淑睿皇后,旻宁在位期间,整顿吏治,整厘盐政,通海运,平定张格尔叛乱,严禁鸦片,力行节俭,勤于政务,但其才略有限,社会弊端积重难返。
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,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,“守其常而不知其变”。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,使他寝食不安。他想严厉禁烟,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,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,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。平素无知人之明,临危无应变之策,以至战守茫然,毫无方略,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。
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,清战败,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签订丧权辱国的《南京条约》,道光三十年驾崩,享年69岁,葬于清西陵之慕陵!
道光帝的主要成就:平定张格尔叛乱、 整顿吏治,改革盐法、漕运。
道光帝在位时间为1820年10月3日-1850年2月25日,共29年145天。
九、清文宗咸丰帝
爱新觉罗·奕詝(1831年7月17日—1861年8月22日),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,道光帝第四子,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,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。在位11年,在位期间,正逢清朝乱世,国库空虚,危机四伏。即位不到一年,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,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,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。
战火未息,英法联合侵略军又迅速攻占天津、北京,奕詝从圆明园逃往避暑山庄。只命奕欣留北京与英法讲和。侵略军竟野蛮地焚掠了圆明等园。不得已奕詝与英法等国签订了数宗不平等条约。奕詝纵有重整江山之心,已无回天之力。
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,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。为了挽救统治危机,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。他任贤去邪,企图重振纲纪。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,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。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,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。同时,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、耆英等。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,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。
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,咸丰帝在位十一年,咸丰十一年(1861年)8月22日崩于承德避暑山庄,终年31岁。
咸丰帝主要成就:勤于政事、广开言路,任用肃顺改革吏治,镇压太平天国叛乱。
咸丰帝在位时间为1850年3月9日-1861年8月22日,共11年166天。
十、清穆宗同治帝
爱新觉罗·载淳(1856年4月27日-1875年1月12日),清朝第十位皇帝,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,咸丰六年(1856年)三月二十三日(公历4月27日)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,为清文宗咸丰帝唯一的儿子,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(慈禧)。
同治帝5岁即帝位,按咸丰帝诏命,由肃顺等八大臣辅政。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,逮治了肃顺等八大臣。政变之后,慈安与慈禧(咸丰帝皇后)垂帘听政。并取消“祺祥”年号,改用“同治”,隐含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。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。
同治帝在位14年,在此期间,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。也办了一些所谓的"洋务新政"。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。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。同治帝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,亲政以后,作为一个青年皇帝,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。亲政两年后,死于天花,另一说死于梅毒。同治帝无后,慈禧即挑出咸丰之弟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之子载湉为帝,是为光绪。
同治帝在位时间为1861年11月11日-1875年1月12日,共13年62天。
十一、清德宗光绪帝
爱新觉罗·载湉(1871年8月14日—1908年11月14日),醇亲王奕譞之子,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,在位年号光绪,史称光绪帝。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,生母叶赫那拉·婉贞为慈禧皇太后亲妹,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,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。因其冲龄践祚,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。在其亲政期间,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,大力支持维新变法,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,直至去世。在位34年。
光绪帝19岁亲政,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,愿意接受新思想,不甘作亡国之君,积极支持变法,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"救世主"。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,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。戊戌变法的失败,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。
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,“天颜戚戚,常若不悦”,心境悲怆,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。光,光大;绪,未竟之功业。“光绪”即“光大未竟之功业”。“光绪”这个年号反映了清廷重振国力的愿望。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,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。义和团运动后,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,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,清王 朝濒于覆灭的边缘。
他在位34年,光绪十三年病死,终年38岁,庙号德宗,葬于河北易县崇陵。
光绪帝的主要成就:对日本主战,主持戊戌变法。
光绪帝在位时间为1875年2月25日-1908年11月14日,共33年263天。
十二、宣统帝溥仪
爱新觉罗·溥仪(1906年2月7日—1967年10月17日),字耀之,号浩然。清朝末代皇帝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。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。醇亲王奕譞之孙,载沣长子,母亲苏完瓜尔佳氏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十月,由于光绪帝无后,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,半个多月后,溥仪在太和殿即位,明年改元“宣统”。宣,大。“宣统”即“大统”。宣统二字有为清王朝统治的正当性作辩护的意思。
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,清朝统治结束。此后,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。1924年11月5日,被冯玉祥驱逐出宫。九·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,年号康德(1934年—1945年),所以又称“康德皇帝”。
宣统帝在位时间为908年12月2日-1912年2月12日,共3年72天。
清朝皇后列表
清朝历代皇后列表如下:
一、努尔哈赤:
孝慈高皇后:叶赫那拉·孟古;
孝烈武皇后:乌拉那拉·阿巴亥;
二、皇太极:
孝端文皇后:博尔济吉特·哲哲;
孝庄文皇后:博尔济吉特·布木布泰;
三、顺治:
废后:博尔济吉特·孟古青;
孝惠章皇后:博尔济吉特·荣惠;
孝康章皇后:佟佳·念锦;
孝献皇后:董鄂·乌云珠,世称董鄂妃;
四、康熙:
孝诚仁皇后:赫舍里·芳仪;
孝昭仁皇后:钮祜禄·东珠;
孝懿仁皇后:佟佳·仙蕊;
孝恭仁皇后:乌雅·德宛;
五、雍正:
孝敬宪皇后:乌拉那拉·舒兰;
孝圣宪皇后:钮祜禄氏;
六、乾隆:
孝贤纯皇后:富察·英琦;
继皇后:乌拉那拉·景娴;
孝仪纯皇后:魏佳·小玉;
七、嘉庆:
孝淑睿皇后:喜塔腊·青瑜;
孝和睿皇后:钮祜禄·绮雪;
八、道光:
孝穆成皇后:钮祜禄·玲儿;
孝慎成皇后:佟佳·玉琦;
孝全成皇后:钮祜禄·绣心;
孝静成皇后:博尔济吉特·雨宁;
九、咸丰:
孝德显皇后:萨克达氏;
孝贞显皇后:即慈安皇太后钮祜禄·瑞芬;
孝钦显皇后:即慈禧叶赫那拉·杏贞;
十、同治:
孝哲毅皇后:阿鲁特·宝音;
十一、光绪:
孝定景皇后:隆裕皇后叶赫那拉·静芬;
十二、溥仪:
孝恪愍皇后:郭布罗·婉容。
清朝皇帝的年号、庙号、谥号
古代的帝王一般都有年号、庙号、谥号,其中庙号和谥号用来对某位君王盖棺定论的,年号则是君王自己发起的,代表纪年的一种称号。
一般而言,皇帝登基便会确认年号,我们熟知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等均是年号,很多时候民间就以皇帝的年号代指皇帝。
谥号,指在人死了之后,后人根据这个人的平生功过是非,进行评定之后,给出一个或褒或贬亦或是中性的文字,以此为这个人盖棺定论,谥号开始正式实行的年代已不可考。谥号制度在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实施,一般的君王皆有谥号,就算是在政变中丧命或是退位的君王,在死了之后,也会有一个代表平生功过的谥号。直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,认为谥号是“子议父、臣议君”的产物,有大不敬之嫌,便将谥号制度废除了。而在西汉建立之后,谥号制度又被恢复了起来。
庙号,是指古代君王死后,于宗庙之中被供奉、祭祀之时所称呼的一个称谓,这一制度据说起源于商朝。最初的庙号其实只有“太、高、世、中”四种,并按照“祖有功而宗有德”的标准,给予祖或宗的称号。庙号自三国时期开始泛滥,除了某些亡国之君和被推翻的皇帝外,绝大部分皇帝都开始拥有庙号,其中开国皇帝一般称“祖”,如唐高祖、宋太祖,此外一般称宗,如唐太宗、宋太宗(明清时期属于例外)。
清朝皇帝的年号 庙号 谥号 | ||||
皇帝 | 在位 | 年号 | 庙号 | 谥号 |
努尔哈赤 | 11年 | 天命 | 太祖 |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|
皇太极 | 17年 | 天聪 崇德 | 太宗 |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|
福临 | 18年 | 顺治 | 世祖 |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|
玄烨 | 61年 | 康熙 | 圣祖 |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|
胤禛 | 12年 | 雍正 | 世宗 |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|
弘历 | 60年 | 乾隆 | 高宗 |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|
颙琰 | 25年 | 嘉庆 | 仁宗 |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|
旻宁 | 30年 | 道光 | 宣宗 |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|
奕詝 | 11年 | 咸丰 | 文宗 |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|
载淳 | 13年 | 同治 | 穆宗 |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|
载湉 | 34年 | 光绪 | 德宗 |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|
溥仪 | 3年 | 宣统 | - | - |
清朝皇帝的寿命
清朝皇帝平均寿命是我国历史上最高的,达到53岁。清代历任皇帝寿命如下:
一 、清太祖: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,1559.2.21—1626.9.30,终年68岁;
二 、清太宗:爱新觉罗·皇太极,1592.11.28-1643.9.21,终年52岁;
三. 清世祖:爱新觉罗·福临(顺治帝),1638.3.15-1661.2.5,终年24岁;
四、 清圣祖:爱新觉罗·玄烨(康熙帝),1654.5.4—1722.12.20,终年69岁;
五 、清世宗:爱新觉罗·胤禛(雍正帝),1678.12.13—1735.10.8,终年58岁;
六 、清高宗:爱新觉罗·弘历(乾隆帝),1711.9.25—1799.2.7,终年89岁;(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,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。)
七、清仁宗:爱新觉罗·颙琰(嘉庆帝),1760.11.13—1820.9.2,终年61岁;
八 、清宣宗:爱新觉罗·旻宁(道光帝),1782.9.16—1850.2.25,终年69岁;
九、清文宗:爱新觉罗·奕詝(咸丰帝),1831.7.17—1861.8.22,终年31岁;
十、清穆宗:爱新觉罗·载淳(同治帝),1856.4.27—1875.1.12,终年19岁;
十一 、清德宗:爱新觉罗·载湉(光绪帝),1871.8.14—1908.11.14,终年38岁;
十二、清恭宗:爱新觉罗·溥仪(宣统帝),1906.2.7-1967.10.17,终年62岁。
在我国历史上,皇帝的平均寿命并不高,只有40岁。明朝皇帝的平均寿命是42岁,略高于平均值。而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了53岁,属于所有朝代中,皇帝平均寿命最高的!并且,清乾隆帝活了89岁,是我国寿命最高的皇帝。而且,清朝皇帝寿命达到60岁以上的有6人:努尔哈赤、康熙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溥仪。而明朝只有3人:朱元璋、朱棣、朱厚熜。
按照寿命清朝皇帝排名如下:
序号 | 皇帝 | 年龄 | 时间 |
1 | 弘历(乾隆) | 89 | 1711-1799 |
2 | 玄烨(康熙) | 69 | 1654-1722 |
3 | 旻宁(道光) | 69 | 1782-1850 |
4 | 努尔哈赤(天命) | 68 | 1559-1626 |
5 | 溥仪(宣统) | 62 | 1906-1967 |
6 | 颙琰(嘉庆) | 61 | 1760-1820 |
7 | 胤禛(雍正) | 58 | 1678-1735 |
8 | 皇太极(崇德) | 52 | 1592-1643 |
9 | 载湉(光绪) | 38 | 1871-1908 |
10 | 奕詝(咸丰) | 31 | 1831-1861 |
11 | 福临(顺治) | 24 | 1638-1661 |
12 | 载淳(同治) | 19 | 1856-1875 |
清朝皇帝能力排名
关于清朝皇帝的能力排名有各种不同的版本,有人认为康熙的能力排第一,也有人认为皇太极的能力排第一,各有各的说法。
认为康熙排第一的理由是: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、清军入关的第二位皇帝,他少年智斗鳌拜,随后平定三藩、收复台湾、亲征准噶尔、大败沙俄侵略军、重视经济等等,为清朝奠定了百年基础,开创了“康乾盛世”的开端。
认为皇太极排第一的理由是:皇太极是清朝历史上被严重低估的帝王,在他继承大汗之位的时候就立刻进行了各类改革措施,不仅加强了中央统治集权,更是大力提拔汉族人士,为顺治皇帝的入关打下了牢固的基础,所以说皇太极作为清朝这十二位皇帝之首,当然是理所应当的更是清朝无人能及的!
清朝历代皇帝能力排名
第一、康熙
爱新觉罗·玄烨,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、清军入关的第二位皇帝,他是清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,部分学者认为康熙是“千古一帝”。
康熙一辈子做的事太多了,少年智斗鳌拜,随后平定三藩、收复台湾、亲征准噶尔、大败沙俄侵略军等等,更是为清朝奠定了百年基础,开创了“康乾盛世”的开端。清朝最伟大的皇帝,当之无愧。
第二、雍正
爱新觉罗·胤禛,雍正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三位皇帝。
“康乾盛世”最关键的人其实应该是雍正。雍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,如:改土归流、火耗归公、设立军机处、摊丁入亩等等。
雍正使清朝的国力迅速强大,体制更为完善,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,清朝因他才得以延续如此之久。
第三、努尔哈赤
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,后金的开国皇帝,后金就是清朝的前身,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,经过多年的奋斗统一女真各部和东北地区;创建了满族文字和八旗制度;1616年,建立后金政权,奠定了大清的基础,有开国之功,毕竟有了他的这个开头才有后来的大清,
第四、乾隆
爱新觉罗·弘历,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四位皇帝。
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,他一生建树颇多,如:将清朝的疆域推向最大化,将“康乾盛世”推向顶峰,开创十全武功。
不过他也是个毁誉参半的皇帝,比如:一口通商,闭关锁国,文字狱等等。
清朝因他达到顶峰,也因他走向没落。
第五、皇太极
爱新觉罗·皇太极,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,正是他将后金改为大清,所以说皇太极才算是真正的大清第一个皇帝。
皇太极的文治、武功、谋略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都是比较出众的。
文治方面,皇太极在继位后纠正了努尔哈赤晚年的一系列错误政策,完善了后金的政府体制,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,确定了统一华夏的目标,而且皇太极在位期间实行满汉一体,保护汉人。
武功方面,皇太极建造了当时最先进、最具杀伤力的武器——红衣大炮;将八旗骑兵改造成一支骑兵、炮兵、步兵等多兵种的军队。还解决了朝鲜和蒙古的威胁,使他可以一心谋取中原。
第六、咸丰
爱新觉罗·奕詝,清朝的第九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七位皇帝。
咸丰皇帝清朝历史上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,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。
咸丰还是很有能力,他也一心想拯救这个岌岌可危的帝国。咸丰在位期间勤于政事,大刀阔斧的对朝政进行改革,他本人也是躬行节俭。只是此时的清朝,大厦将倾,非一木可支。
第七、顺治
爱新觉罗·福临,清朝的第三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一位皇帝。
顺治身上的标签很多,如:清军入关的首位皇帝,迁都北京,整顿吏治,稳定秩序,统一全国等等,如同他的年号“顺治”一般,他仅是顺而治之的感觉。
清朝的基础由努尔哈赤、皇太极两人建立,后期的入关和统一全国,也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。
第八、光绪
爱新觉罗·载湉,光绪是清朝的十一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九位皇帝。
光绪是个很可悲的人,他满怀理想,拼尽全力要挽救这个弊病丛生的国家,但是外有他国入侵,内有慈禧干政,加上清朝内部矛盾的重重,他实在是心有余,而力不足。可悲,可叹。
第九、道光
爱新觉罗·旻宁,道光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六位皇帝。
道光一生勤于政事,但能力有限。
第十、嘉庆
爱新觉罗·颙琰(yóng yǎn),嘉庆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,清军入关的第五位皇帝。
嘉庆皇帝最大的功绩是除去了当时的第一大贪官,而且他在政事上非常勤快,只不过方向不对,这主要是因为他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,这使得中国脱离了世界。
第十一、溥仪
爱新觉罗·溥仪,清朝最后一位皇帝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。
由于当时清朝已经处在经常被列强瓜分的状态,而他又是被强行推上皇位的一个三岁孩子,这样的一个孩子心理智力都不是很成熟,所以只能算是非常平庸。
第十二、同治
爱新觉罗·载淳,同治皇帝一生在慈禧、慈安两位太后的“监护”下长大,去世时也不过19岁,一生都是傀儡罢了。
“十全老人”——乾隆皇帝
“十全老人”是乾隆皇帝的自称,乾隆帝晚年时,回忆起他曾经决定或主持过的多次军事行动,写了一篇《十全记》,就是把十次重大军事行动拼凑为“十全武功”,并自诩为“十全老人”。
十全老人的十全是哪十全呢?
乾隆的“十全武功”是:十功者,平准噶尔为二,定回部为一,扫金川为二,靖台湾为一,降缅甸、安南各一,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,合为十。
乾隆的"十全武功",指的是十全十美,可见乾隆皇帝对自己一辈子的文治武功很满意,但是现在看来其实性质各异:有镇压民变,有平息叛乱,有扬兵耀武,有小题大做,有得不偿失,有多管闲事,有维护正义,有反击侵略。
一、跟蒙古准噶尔部两次交锋(1755年),虽然捍卫了大清的天威,阻止了准部的分裂活动,但也使蒙古厄鲁特四部的人畜损失极为惨重,有些部落余者竟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!
二、平定回部叛乱一次(1758年)。此役清军确有上佳表现。而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,至此清朝统一了新疆,并大大巩固了西北局势。
三、剿灭大小金川叛乱两次(1746年/1771年)。这次旷日持久的山地攻坚战,锻造出了清中期一支著名的特种部队——西山健锐营。
四、平定台湾的林爽文起义(1787年)。福康安率军渡海登岛作战,打得还是很漂亮的。尤其是清军悍将海兰察手下的2000巴图鲁(满语"勇士"的意思),战斗力极为惊人——当他们遭遇起义军的埋伏时,面对枪林箭雨竟无一人后退,反而拼死向前!起义军从未见过这么不怕死的官兵,于是阵脚大乱……
五、收降缅甸、安南各一次(1766年/1786年)。这是两次清朝对藩属国发起的战争,都吃了不小的亏,人员辎重损失也很惨重,而决定性的胜利却根本就没有取得!只是到最后,这些国家感觉惹不起清朝,怕激起中国更凶狠的报复,于是一个个首先服软,上贡品,递顺表。
六、最后还有两次(1788年/1791年),是对廓尔喀用兵。这两回战争倒还名正言顺,其重大意义也颇值得后人缅怀。首先是稳固了我西南边陲;其次是团结了藏族人民,维护了大一统局面;再次就是狠狠教训了素称强悍的廓尔喀人。
所以乾隆皇帝的十全 = 2 + 1 + 2 + 1 + 2 + 2 = 10。
不是皇帝的皇帝——慈禧太后
在清朝的历史上除了历代皇帝,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,那就是慈禧太后,虽然慈禧没有称帝,但是她实际统治清朝长达48年之久。
慈禧,那拉氏,祖居叶赫,故称叶赫那拉氏,满洲镶蓝旗人,别称“西太后”、“兰贵人”、 “老佛爷”, 清朝咸丰帝奕詝之妃,同治帝生母,“垂帘听政”,是同治、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。
从咸丰十一年(1861)辛酉政变上台,到光绪三十四年(1908)去世,慈禧太后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,这是慈禧太后的时代。
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,把太后专权体制发挥到极致,可谓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8年,论统治时间之长,在清朝仅次于康熙、乾隆。
咸丰皇帝病死热河,载垣等八大臣辅政热河行宫“烟波致爽”殿,载淳即位,改明年为祺祥元年。十月,又改明年为同治元年。皇后钮祜禄氏晋封皇太后,称母后皇太后,上徽号慈安;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以载淳生母身份晋封皇太后,称圣母皇太后,上徽号慈禧。
慈禧太后为独揽朝政大权,视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为敌,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,废除了八大臣,授奕訢为议政王,慈安、慈禧开始垂帘听政。因此年为农历辛酉年,史称“辛酉政变”。自此,慈禧大权在握。
慈禧太后掌权的这段时间,重用汉臣,涌现了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知名的汉族大臣,镇压了太平天国和其他的各地起义,缓解了来自国内的压力,使得清朝得以苟延残喘。
后来同治皇帝逝世之后,光绪帝登基,慈禧依旧把持着清朝大权,光绪帝其实只是傀儡罢了,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,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也就打算多用海军经费来修缮圆明园,来过自己的大寿,希望李鸿章等人速速结束战争,在战败之后更是求和心切,后来更是为了过60大寿完全不顾前线战事。
甲午战争失败之后,光绪帝决心变革维新,这一举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力,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,她继续执掌大权。
1908年11月14日,光绪帝死。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、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,年号宣统。次日,慈禧病死,结束了对清朝长达四十多年的统治。
虽然慈禧太后是清末的实际掌权者,但和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不同,慈禧没有称帝,所以说她是清朝末期不是皇帝的皇帝,溥仪在《我的前半生》对于慈禧太后的描述:慈禧是个权势欲非常强烈的人,绝不愿丢开到手的任何权力。对她说来,所谓三纲五常、祖宗法制只能用来适应自己,决不能让它束缚自己。为了保持住自己的权威和尊严,什么至亲骨肉、外戚内臣,一律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。
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,主要表现在:重用汉族官员;派遣留学生及废除科举;清末政治改革。
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也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:阻挠进行宪政改革,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,且在戊戌变法之后,禁止言论自由,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,进而支持义和团,围攻使馆,向八国宣战,导致联军入侵,几乎亡国。
慈禧太后的“垂帘听政”可以说是干政的极致,但是其临终遗言却是:“此后,女人不可预闻国政。此与本朝家法相违,必须严加限制。尤须严防,不得令太监擅权。明末之事,可为殷鉴!”慈禧太后的遗言和她的一生是相互矛盾的,她本人就是一个女性而且还掌握了大清朝最高的权力。
清朝皇位的继承制度
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丰富多彩,它经历了汗位推选、嫡长子皇位继承、秘密建储、清末慈禧太后懿旨确立储君等四种皇位继承形态。
清朝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,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,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。
一、汗位推选制度(努尔哈赤到顺治帝)
“汗位推选制度”是后金早期的一种继承人选拔制度。在十六世纪下半叶,女真各部被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。在这一过程中,八旗制度也随之建立,而每个旗的旗主大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八和硕贝勒”。在当时八旗的建立中,旗与旗之间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,并没有统一的隶属,只服从努尔哈赤一人。因此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,“军事民主制度”对其的影响依然是比较大的。
公元1622年,即天命七年,努尔哈赤表示要在他之后实行“八王共治国政制度”。
在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,当属四大贝勒在后金政权中实力最大,即大贝勒为代善,二贝勒为阿敏,三贝勒为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。而在这四大贝勒中,又属皇太极为人处事比较稳重,且通晓汉语和汉人文化,因此努尔哈赤对他更为青睐一些。
公元1626年,即天命十一年九月的时候,皇太极正式继承汗位。为了巩固统治,皇太极不断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来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势。十年后,即天聪十年四月(1636年),皇太极被尊为皇帝,定国号大清,改元崇德。
崇德八年八月,皇太极突然病逝。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,更没有设立新的建储制度,因而使得原本已经削弱的汗位推选制度有了兴起的机会,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进行了新内容的加入,致使得其性质发生变化。最典型的便是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对皇位的激烈争夺,造成继承危机。最后多尔衮在一番考量之下,才建议将皇太极的第九子,即年仅六岁的福临立为皇帝。
二、个人意志的选择到嫡长子继承制(从康熙到胤礽)
顺治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帝王,在位期间,他逐渐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权势,汗位推选制度也就随之宣告结束了。顺治十八年,顺治帝因感染天花去世,在其临终前,将皇三子玄烨选定为继承人,史称康熙皇帝。不过,此次的皇位继承,只是以个人的意愿做出的选择而已。真正的“嫡长子继承制”是在康熙朝的时候实施的。
康熙时期的第一任太子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——胤礽。胤礽在襁褓中时,就已经被康熙册封为太子,虽然他只是“皇二子”,但他却是嫡出的长子。不过,在康熙四十七年和五十一年,康熙帝两次废黜太子,最后由皇四子胤禛继位,即后来的雍正皇帝。
在这一时期,康熙帝亲手施行了“嫡长子继承制”,但最后也亲手将它“废除”,而选择更为贤明一些的皇四子胤禛继位。
三、秘密建储制度
清朝的“秘密建储”制度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:一是政策的创新;二是制度的创新。在这一期间,经过康、雍、乾三位帝王多年的摸索、创新、完善,终于完成了对这一制度的改革和创新。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,更是对这一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,从而完成了制度创新的过度。
当然了,所谓“建储制度的创新”,实际上就是对皇位传承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,在延续王朝统治的基础上,打破原有的继承规则,使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皇位的传承,这也是“立贤不立长”制度的很好体现。
由于是秘密建储,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皇子都有当皇帝的机会,因此这就会使得皇子们更加努力去表现自己,建立功勋,开展政绩,从而实现一种积极的竞争。
不过秘密建储也有着它的缺陷。首先从本质上来说,秘密建储制度依然是沿袭王朝最高权力子孙后代皇位的传承,当然也是统治国家的工具之一,因此它和嫡长子继承制度实际上没有多大的区别。更何况,这一制度本身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,比如在施行过程中,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。
虽说皇子们可以积极竞争,成为储君。但在积极争取的背后,会不会有灰色的手段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
四、懿旨指定储君(从光绪到宣统)
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,秘密建储制度也就随之宣告结束了。从1862年到1908年期间,即从同治元年到光绪三十四年间,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并非是皇帝本人,而是慈禧太后。
在此期间,皇位的继承都是以慈禧太后的懿旨为主导,比如光绪的继位、宣统的继位都是如此。当然了,用懿旨来制定储君人选,这也使得了传承皇位和传承皇权出现了长期的分离!
清代帝位传承导图
清朝皇帝的汗号
属于后金藩臣的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旗,以察哈尔首领额哲为首,在尊奉皇太极为“皇帝”之外,还特别给皇太极奉上了蒙古汗号——“博格达车臣汗”,以示皇太极今后将取代传统的黄金家族,成为新一代蒙古共主。
皇太极之后的历代清朝皇帝都拥有蒙古汗号,“满蒙一体”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:
崇德帝(皇太极)——博格达彻辰汗,
顺治帝(福临)——额耶尔札萨克汗,
康熙帝(玄烨)——恩赫阿木古朗汗,
雍正帝(胤禛)——纳伊拉尔图托布汗,
乾隆帝(弘历)——腾格里特古格奇汗,
嘉庆帝(颙琰)——萨伊什雅尔图伊鲁格尔图汗,
道光帝(旻宁)——托尔格勒特汗,
咸丰帝(奕詝)——图格莫尔额尔伯特汗,
同治帝(载淳)——布伦札萨克汗,
光绪帝(载湉)——巴达古尔特托尔汗,
宣统帝(溥仪)——哈瓦图猷斯汗。